編者按
6月1日起,一則“江西一高校飯菜中疑吃出老鼠頭”視頻在網絡中傳播,引起網民熱議。校方與當地市場監(jiān)管部門回應異物是“鴨脖”,但輿論并不買賬,隨著熱詞熱梗的傳播,輿情持續(xù)發(fā)酵,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演變?yōu)槿W關注的公共輿論事件。江西省宣布成立由多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輿情隨后平穩(wěn)。法治網輿情中心通過梳理輿情發(fā)酵過程,總結輿情特征,為各地政法機關提升回應公信力水平、妥善應對短視頻輿情提供借鑒和參考。
輿情事件
1. 網傳視頻引發(fā)關注 校方、監(jiān)管方否認回應引爆輿情
6月2日,據“@沸點視頻”稱,6月1日,網曝江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吃飯吃出來老鼠頭。據抖音短視頻顯示,一男子告知食堂工作人員吃出來老鼠頭,工作人員表示“是鴨肉”。報道稱,涉事的學校餐飲公司南昌市菁禾餐飲工作人員表示“已經看到視頻了,會去調查核實處理”。隨后“@頭條新聞”等賬號轉載該新聞,部分網民留言評論表示“不信”,并調侃稱“說是鴨肉的那個讓他吃掉”。
6月3日晚,江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通過官方微博通報稱,當事學生在事發(fā)當時即邀請同學比對“異物”,確認為鴨脖,為正常食物。該學生已現場做出書面說明對視頻內容進行澄清。同日晚,在江西廣播電視臺《都市現場》欄目發(fā)布的報道中,南昌市高新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昌東分局局長江協學介紹稱,經反復對比確認異物就是鴨脖。對于校方解釋和市場監(jiān)管部門的回應,網民仍不買賬,評論稱視頻中老鼠的牙齒、胡須赫然可見,追問或調侃“鴨脖里怎么有牙齒”“老鼠身去哪兒了”,其中“指鼠為鴨”一詞引起廣泛傳播。
(相關學校情況通報)
自此,輿情進入爆發(fā)階段。據央廣網6月4日的報道稱,高新區(qū)市場監(jiān)管局相關人員通過查看當事人拍攝的圖片進行比對初步判定為鴨脖,并對該校菜品的留樣進行檢測,將于3—5天專業(yè)比對后并公布結果,目前南昌市場監(jiān)管局已經介入。6月5日,央廣網跟進報道稱,早在2021年,南昌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就曝光過一次此類事件?!?南昌市監(jiān)局已介入高校食堂老鼠事件#”“#涉事學校曾因老鼠事件被聯合執(zhí)法# ”“#鼠鼠我鴨#”“#市監(jiān)局回應反復對比確認是鴨脖#”等話題進入熱搜榜。
大量網民質疑當地相關部門“指鼠為鴨”。據“@西部決策”發(fā)起的一項超10萬人參與的微博投票顯示,近九成網民認為食堂中的異物為“鼠頭”,不少科普博主、微博大V還有媒體均就此事發(fā)表評論,輿論場基調以追問和批評為主。6月6日上午,微博話題“#長牙的鴨脖令人如鯁在喉#”沖上熱搜榜第一位。另據《河南商報》報道,有網民爆料該校一教職工疑似要求學生針對此事進行“控評”。輿論場上,除了批評校方說謊、隱瞞等聲音之外,還有網民疑惑市場監(jiān)管部門為何替學?!罢九_”,猜測背后存在利益輸送等問題;也有網民拍攝視頻解釋稱,鴨脖在某個角度看起來很像老鼠頭;更多網民呼吁當地監(jiān)管部門拿出更多檢測證據來。
2. 涉事學校負面纏身 當地成立省級調查組介入調查
此后,輿情進入反復階段,新話題不斷爆出。6月7日,據界面新聞報道,針對不斷發(fā)酵的網絡輿論,江西省教育廳宣布介入調查處置該事件?!白吓P侣劇薄癅巨浪視頻”等媒體追蹤報道稱,涉事學校食堂幾乎每個月都有大量投訴情況,近日又有學生爆料稱食堂飯菜里吃出大青蟲。相關話題“#鼠頭鴨脖食堂意見反饋群曝光#”“#鼠頭鴨脖高校學生稱又吃出大青蟲#”“#鼠頭鴨脖學校門口大量學生取外賣#”閱讀量累計約12億。網民批評涉事學校“越來越離譜”,罔顧事實不承認存在食品安全漏洞。
6月10日,據央視新聞、新華社等媒體報道,江西省已成立由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該消息刺激輿情熱度出現升溫,多數輿論表示關注后續(xù)調查結果;也有部分網民追問,此事已過去這么多天,原來的異物是否還在。此外,事件發(fā)生后,不少網民把矛頭指向了涉事餐飲公司中快餐飲。6月10日,中新經緯發(fā)文起底該公司,關注高校食堂承包的“生意經”,該文章被超過100家新聞媒體轉發(fā)。6月13日,《南方周末》報道稱,該校食堂承包企業(yè)中快餐飲正在接受調查。6月17日,權威調查結果發(fā)布,異物不是鴨脖而是老鼠類嚙齒動物頭部,涉事食堂被吊銷食品經營許可證,發(fā)布錯誤結論的學校及市場監(jiān)管部門將受到嚴肅處理。此后,輿情逐步回落。
輿論觀察
梳理發(fā)現,輿論場對該事件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1. 追問事件真相
該事件真相究竟如何,是媒體和網民追問的關鍵。具體可以分為兩個問題:一是異物到底為何物?二是爆料學生為何改口?多數輿論認為異物是鼠頭,知名科普博主“@無窮小亮的微博”稱,如果不存在圖片作假的行為,這就是老鼠頭;“#動物專家稱高校食堂異物80%為鼠頭#”也登上熱搜榜。澎湃新聞在評論文章中追問:“關鍵信息未披露,關鍵疑問未解釋,比如圖片中被質疑是老鼠牙齒的白色條狀物,到底是什么?還有被網友猜測為胡須的長線狀物,究竟是啥?判定是鴨脖的依據,又是什么?”對于有網民爆料稱“學校以畢業(yè)為由施壓”迫使學生改口,多數網民相信該說法,調侃“那不是鴨脖,是畢業(yè)證”。
2. 評析官方處置得失
主流媒體聚焦涉事單位處置工作的輿論效果,分析網民對官方回應不買賬的原因。如華龍網評論文章分析認為,這個事件最初引發(fā)關注的是視頻畫面,給網友帶來的首先是視覺沖擊,而檢測結果并沒有就視頻中的細節(jié)進行解析,顯然不適用于所有情況,最終可能會陷入說真話也無人相信的窘境。微信公眾號“俠客島”評論稱,從視頻里可以看到,這個“異物”的所謂“毛發(fā)”和“牙齒”拍得很清楚,這也是大多數人認為它是老鼠的依據,但調查結果并沒提到這些核心細節(jié),也沒有完整的取樣、封存、檢測過程,網友有此反應不算意外?!洱R魯晚報》也在評論文章中批評稱,監(jiān)管部門和學校在應對此事引發(fā)的輿情時,套路有些陳舊,沒有完全切中輿論的訴求,所以很難徹底打消一些人的質疑。
3. 關注事態(tài)后續(xù)發(fā)展
《新京報》評論文章指出,“從科學的角度說,這個東西是鴨是鼠倒未見得有那么難查,關鍵是如何在輿論層面取信于人。只有給出更詳細說明,才能更好回應‘指鼠為鴨’的質疑”。光明網在評論文章中表示,要讓大家對鴨脖的判定心服口服,解開這個“鴨鼠謎團”,就必須要權威部門和機構提供更加具體和詳盡的證據,例如公開食品檢測報告、相關圖片和視頻等。微博大v“@李小粥的茶水間”也建議由“更權威的機構進行調查取證,查查到底是學院串通有關部門指鹿為馬,還是大眾對科學鑒定的認知不夠”。
輿情解析
此次風波發(fā)酵至今已有半個月,多方回應難解質疑,一起偶發(fā)的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為何升級為政府信任危機,驚動省級調查組介入?分析發(fā)現,在事件發(fā)酵過程中,以下兩個輿論特征較為凸顯。
1. 公信力危機產生“塔西佗陷阱”
此次事件的責任主體涉及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校方和餐飲公司作為直接責任主體,一個是市場監(jiān)管部門是間接責任主體。一方面,校方被指有食品安全問題的“前科”,還涉嫌以畢業(yè)逼迫學生承認異物是鴨脖,并且接連曝出同類問題;另一方面,涉事公司也被起底,盈利及推廣模式疑似有“貓膩”。因此不管是從食品安全的角度,還是學校濫用權力問題,都給公眾留下了“不可信”的印象。
然而,這些并不足以引發(fā)這么高的關注度,影響輿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責任主體發(fā)生了轉換,輿論由對主要責任主體的批評變?yōu)閷﹂g接責任主體的否定,而后者的討論空間更為廣泛,其中最容易引起輿論共鳴的討論方向即“公信力危機”。在輿論根據經驗判斷異物為鼠頭時,當地市場監(jiān)管部門負責人對著鏡頭言之鑿鑿稱“送檢了就是鴨脖”,該部門相關人員還多次通過媒體發(fā)聲強調,這些行為對于輿論來說,就是不斷刺激討論熱情并且強化負面印象的過程。輿論懷疑的目標原本只是針對涉事學校與食堂承包方,而監(jiān)管部門的通報等于在為它們背書,將一起簡單的食品安全輿情變成公權力事件。憤怒不滿的網民將攻擊的炮口對準監(jiān)管部門,質疑公權力包庇任性等。監(jiān)管部門的做法將整個政府部門的公信力推入高風險境地,誘發(fā)了整體的不信任感,導致后續(xù)江西省級單位的表態(tài)舉措也不被看好,陷入“塔西佗陷阱”。
2. 熱詞、熱梗傳播導致“輿論狂歡”
公信力危機另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帶來“輿論狂歡”,其表現就是熱詞、熱梗的創(chuàng)作和流行。在此次輿論發(fā)酵過程中,大量融合了事件元素的熱詞、熱梗、熱圖出現在討論區(qū)和熱搜話題中,產生標簽化傳播效應。如借用“指鹿為馬”典故而衍生“指鼠為鴨”一詞,寓意貼合,因此嘲諷意味十足,傳播范圍最廣;“鼠鼠我鴨”一詞源自“鼠鼠我呀”,是一種網絡自嘲梗,“鼠鼠”是我們的意思,該詞本意是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打工人”及其“卑微地躲在陰暗處偷偷生存”的狀態(tài),也契合了學生在校園環(huán)境中缺乏話語權的“人設”而引起大量網民轉發(fā);還有鼠頭鴨身或者鴨頭鼠身的表情包以及改編生肖排序、影視劇臺詞的段子、漫畫等二次創(chuàng)作衍生品,擊中了多數網民情緒中的批判和轉發(fā)興趣,進一步擴大了此次事件的傳播范圍。
“輿論狂歡”還體現在情緒轉換上。在輿情發(fā)酵前期,網民評論中調侃追問信息居多,以段子、表情包的傳播為主。而隨著輿情深入發(fā)展,更多信息浮出水面,高層級官方宣布介入意味著基層處理存在問題,這更加印證了輿論對學校說謊、監(jiān)管包庇的猜測,加上媒體評論和分析文章也多指責涉事部門處置不力,輿論情緒轉向了憤怒、批評等更為強烈的程度。隨著追問事實和真相的聲音“讓位”,借由輿論監(jiān)督之名而行擴大化、宣泄之實的表達更容易“出位”。從目前的輿論趨勢來看,無論異物為何,官方引導的失敗是顯而易見:如果異物確實是鴨脖,輿論必然不會買賬;如果不是,那么前期涉事部門說謊作假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更加牢固,難以消除。網民對官方強烈的不信任心理,是各種融梗熱詞能夠迅速占領相關討論空間并外溢到其他熱點事件評論區(qū)的主要原因。
輿情建議
江西省級調查組的介入并不是此次輿情事件的終點,官方調查還有較多疑點需要回應。更重要的是,此次輿情從發(fā)酵到持續(xù),過長的周期不但卷入公權力部門,也造成了輿論信任的消減,這些負面影響不是一個高級別調查組就能夠消除或者沖淡。因此,此事帶來的經驗教訓遠不止輿論層面,還需要在輿情發(fā)酵規(guī)律和輿情應對機制上進行全面總結和深度思考。
1. 官方結論如何令人信服
在總結當地處置引導失敗的原因時,不少媒體均在分析評論文章中提到,校方及市監(jiān)部門輿情經驗不足,校方被指施壓學生“改口”,市場監(jiān)管部門“看圖鑒定”,給出的結論“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據”??v觀近年來的網絡熱點事件,因結論簡單而誘發(fā)輿情的事例不在少數。熱點輿情如何避免“簡單下結論式”的回應?正如媒體評論所稱的那樣,回應輿論應該是個證據、邏輯、結論緊密聯系的整體,是個信息豐富的綜合表述。首先,輿情回應內容需要切中輿論關注的焦點,切忌“顧左右而言他”,在大眾不關心的問題著墨過多;其次,通報內容要經過精心準備,確保邏輯合理、證據充分、細節(jié)到位,傳遞出官方對網絡輿論的誠懇和用心。
具體到此次輿情中,省級聯合調查組介入調查后,對網民疑問較為集中的異物為何、調查認定過程、責任追究等問題給出詳細解答,既強化了官方結論的權威性,還原了事件真相,也通過依法依規(guī)的問責追責挽回了公眾信任。
2. 短視頻類輿情應對的要點
此次輿情風波還帶來一個啟示就是,短視頻時代應當如何回應網絡爭議?當前,隨著傳播媒介和輿論格局的變化,網絡輿情多發(fā)生在基層地區(qū),短視頻信息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給輿情工作帶來多重挑戰(zhàn):一方面,“有視頻有真相”仍是輿論場的普遍認知,人們天然地相信視頻信息,不論該信息真實性如何;另一方面,短視頻平臺門檻低、受眾廣,輿論場對處置部門的容錯空間收窄,一點瑕疵問題都會引發(fā)猛烈追打。與此同時,很多基層單位缺乏應對短視頻輿情的媒介素養(yǎng),對輿情敏感性、復雜性認識不足,常常在處置引導過程中產生次生事件和負面影響。
因此,短視頻輿情的處置引導更需遵守“時度效”原則。一是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搶占主導權。短視頻輿情發(fā)酵速度加快,對此官方回應的時機就不能太晚太慢,否則謠言叢生,官方引導解釋難度增大。此外,短視頻平臺特性突破時間空間限制,舊案翻炒、類案比較等情況容易搭蹭熱點出現,也需及時予以回應澄清。二是實事求是,堅持依法公開。短視頻輿情最大的教訓就是“紙包不住火”,一旦負面信息被傳播,輿論對真相的探究會刺激輿情發(fā)酵、升級甚至持續(xù)。面對輿論疑問和關注,官方部門需要堅持信息公開原則,在依法公開的基礎上,用事實和真相回擊不良輿論傾向,同時根據輿論焦點動態(tài)調整回應引導的側重點。三是通過工作預案,提升基層部門輿情工作能力水平。當前的信息公開和輿論引導預案多是應對傳統(tǒng)傳播格局下的突發(fā)輿情,而在短視頻時代,各地應當準備專門針對短視頻平臺傳播特性和輿論特點的輿情工作方案,既要確保短視頻平臺上的官方通報與媒體、新媒體形成傳播主導優(yōu)勢,又需充分考量信息發(fā)布和回應的現場細節(jié),避免出現如此次事件中“看圖鑒定”鬧劇,影響輿論引導成效。
閱讀全文可訂閱
《政法輿情》電子產品
詳情咨詢:010-84772595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
編輯:彭曉月
新媒體編輯:李靜
編輯:金永梅